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我班在植远老师的带领下,在2021年6月2日上午举行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学习”主题班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70多种语言,50多种文字。所以,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则是刚需。对此,植远老师极具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什么是普通话以及什么是规范字。在老师的提问下,以及同学的回答中,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规范字和普通话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数量很多,总数约6万个,常用字约6000个。从字形上说,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是通过横、竖、撇、点、折等各种不同的笔画构成的。从形体看,汉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但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人们对中国文字传统的写法有所改造, 产生了所谓的 “现代字” , 也就是错别字,这种轻易的“改写”,使得中国文字失去了她原本的韵味。正是因为如此种类繁多的汉字,造成了后来不规范字的出现。以此为基础,植远老师做了从规范字到不规范字的延伸,尤其是要注意错别字。
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民族共同语的普及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维系民族团结,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行普通话与继承方言的话题上,植远老师还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说明,告诉我们: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总的要求是在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讲普通话,但并不是排除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

不仅如此,单从理论上我们可能还无法体会到普通话与方言的不冲突,所以植远老师还邀请了同学掷地有声地说出家乡味儿十足的方言,并以此告知我们: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是可以相互共存并一起发展的缺一不可。生活圈子当中方言的内聚作用和外围普通话可以扫清生存障碍的功能二者不违背,也不冲突,因此,普通话和方言能够和谐并存。普通话是国家标准语言,它是公务、交际语言,而方言则是乡土、家庭语言; 一个为全国群众服务,一个为地区群众服务,二者共同为全国人民的交流需求服务。这样,就可以说普通话和方言作为语言本身是不存在界限的,反而它们之间的互补双赢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必将长期共存。

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我们,植远老师给我们打了“预防针”,指出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时可能会遇到的关于语言文字记录规范的问题,例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叙事用语的准确性等问题。
以身作则,在植远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给我们展示了他在私底下写作时一篇文章的修改次数。从错别字到标点符号的使用,经过数次的缝缝补补一篇文章才得以问世。这给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树立了榜样,启示我们在未来即便是说一句简短的话语,都应注重每一个用词。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掷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汉字,那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我们的汉字一样,发源远古,滋养今世,内涵丰富,生生不息。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石鼓文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汉字这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款款地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存活了数千年。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应将这本《语言文字规范化学习手册》牢记于心,养成时刻注重语言规范的好习惯!
(文/图 2018级小学教育2班 文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