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教育学院团委于2021年12月12日19:30,组织所有团委成员至中视国际影城观看海南教育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所有人对影片深有感悟。
李腾飞老师
2021年12月12日19:30,我和教院团委成员们共同观看了海南教育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感触颇深。该影片讲述了一段15年前发生在海南昌江的一个黎族乡镇的感人故事。支教老师李红雨在国家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启动后鼓励帮助贫困地区的黎族孩子走出大山,到县城读书,扶贫扶志最后给贫困黎乡带来巨大变化。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深被影片中海南天然美丽的生态和教育扶贫的动人故事所折服。一声诺言,一生守候。我会继续学习影片中李红雨老师崇高的职业精神,在海南教育的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努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不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吴莲老师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影片以脱贫攻坚起步时所发生的事情为主题,展现脱贫攻坚的历程。没有经历过,确实难体会。世界很大,我们生活的圈子很小。同学们,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多看书、看新闻、多走走,看看这个社会、世界,去探索、包容、成长。

石庆坤
2021年12月12日,教师教育学院团委组织观影《穿过雨林》,我深受震撼。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教育一旦匮乏,人的思想一旦落后,安于现状,很难从圈子里拉出来。这时支教老师的重要性便得以体现。身为支教老师的苦累、甚至用性命的代价让学生找到了真正的“宝藏”,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走出大山、穿过雨林,在城里接受教育放眼世界:原来中国是那么辽阔,世界是那么广大。
支教老师很高尚,对于必将受尽磨砺和苦难,最终选择这条“不归”路:孩子求知若渴的神态、课上专心的模样,身为老师在那一刻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且意义非凡的。身为教师,从做出“支教”的选择开始,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扶智”。
影片中村长早年去东北做过生意,作为出去见过世面的黎族人,再让他回到连厕所都没有的偏僻村落,没有坚定的建设家乡的心愿是做不到的。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心路历程,红雨老师愿意放弃原本和恋人的梦想,回到村子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未来,无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黎族村民无偿抬她到医院治病只是感动她,如果没有那么一段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建立友情的美好时光、没有村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她是不会下定决心的。心中感慨万千唯剩一言: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张诗怡
电影一开始我就被影片中拍摄的海南景色和海南风情所吸引,电影讲述了纯朴黎乡的温情故事。“一声诺言,一生守候”。该篇以教育扶贫为背景—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支教老师李红雨和村长的宣传和鼓励下,有更多孩子到县城去读书,从大山走出了一批批大学生。大山孩子从一开始不愿意离开黎寨到最终走出雨林;红雨老师从一开始不愿意驻守木棉乡到最终永远留在了那里的;村民从不愿意送孩子去县城学习到支持孩子出大山去读书……许许多多黎乡孩子返乡建设家乡,使这里从根本上脱贫。巨大的时代变迁,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其中红雨老师在支教中感受到乡村的淳朴和人民的善良,受到黎族孩子、村长和老人的感染,明白了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发展之本,培养新一代人才才能促进社会进步,而我正好学的是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应该是把知识传授给孩子,用爱和欢乐治愈孩子,负责任地帮助孩子。成为一名光荣合格的人民教师很难,但是很有意义!
尹玉培
大山的孩子也需要光
和团委伙伴们一起看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穿过雨林》。通过影片我了解到山里的许多人,终极一生都在守着大山,也不知也从未想过走出去。他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片中村长有一段话:“这几年县里拨下来的扶贫款也不少,为什么乡里仍然很贫穷?”我深受感染。我想正是在乡里人从未出去也从未想过出去,思想与见识的落后导致的吧。大山里的孩子受乡里人的影响,在给片中红雨老师的作文里,他们的梦想都是种田干活,丝毫没有走出去的想法。这些孩子们一直沉寂在井里,正如红雨老师写的:在外人看来,他们很可怜,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当国家政府提出教育移民时,并不觉得这是多么好的事,反而担心家里的活没人干了。家长们的反应更是激烈,甚至将孩子藏起来,不让他们上学。在他们看来,上学只是为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大山太大了,大的遮住了孩子们的眼睛;大山也太深了,深得像一口,只能看见头顶一方小光的井。
红雨老师的到来,使得这口井里的孩子们看到了更闪亮的井外之光。他是孩子们的指引之光,指引着孩子们走出大山,也是孩子们的开门之光,打开孩子们山外世界的大门,移走了这座大山的屏障,看看山外世界的美好。红雨老师来以后,通过变戏法成功吸引了孩子们的好奇,她别出心裁的地理课也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的家乡在中国多么渺小。从未谋面的山外世界是五彩缤纷的。
片中孩子们崇敬的天贵公说你们一直寻找的宝藏一直在身边,我想也许是书,也许是知识,影片结束我才明白宝藏是红雨老师。此时红雨老师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千万指引大山孩子们,看看山外世界的一束束闪耀的“光”。大山里的孩子们,正是最缺这些光的。
莫婉婷
12月12日晚,团委学生会组织观看的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海南教育扶贫移民的历史,体会到了教育扶贫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小主人公王黎想、阿琼等黎族孩子,在支教老师李红雨不断地鼓励和帮助下,走出大山,到县城读书。想要实现脱贫,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海南人由于地形闭塞、与世隔绝而导致的安于现状和思想封闭落后的局面。只有用教育才能打开当地人固化的思维模式,让他们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意识到贫穷的可怕,从而主动探索致富之路。孩子们需要走出大山,需要穿过雨林,这既是一条求学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
年轻女老师李红雨独自下乡来到木棉村支教,虽然条件艰苦可是却被朴实善良的黎族人所打动,坚持为教育扶贫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身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应不忘初心,做最纯粹的老师,用爱和奉献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灯。
黄君妮
2021年12月12日,教师教育学院团委成员们共同观看了海南教育扶贫题材电影《穿过雨林》,观看过后,我感触颇深。影片所反映的内容真实,情节感人至深。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并且学习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就没有今天王下乡教育事业的变化。这部影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海黎乡的故事,整部影片展现了贫困黎乡的环境改变、给偏远山区黎族儿童命运带来的幸福美好的新未来。
影片中的李红雨老师不仅能够忍受住常人不能忍受的在乡下艰苦的环境进行支教,还愿意为学生付出,注重对学生以及家长的“扶智”和“扶志”。老师为了学生而留下,为了学生在雨中奔跑、趟过河水……虽然最终老师发生了不幸,没能陪着孩子成长,但是她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心中感慨: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高千千
《穿过雨林》以海南教育扶贫和教育移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海黎乡的动人故事。在看到城乡差距的同时我看到了那群黎族人民淳朴善良的心,他们待人真诚,信守承诺。影片中让我一度深受感动的一幕便是由于暴雨而导致山路不能通行时,村长像孩子保证信守诺言将老师送至目的地。我认为这种万众一心,坚守诚信诺言的精神在现当代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更多像李红雨老师那样真正的为了孩子们的发展着想的教师。而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我们,也应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为了祖国教育的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徐绍倩
2021年12月12日晚,教师教育学院主题团日观影活动圆满落幕。《穿过雨林》取材自15年前昌江最偏远贫穷的黎族乡镇—王下乡,以海南教育扶贫和教育移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海黎乡的动人故事。
当黑白文字转化为光与影,镜头从木棉乡小学缓缓升起,电影《穿过雨林》便也将一段发生在海南偏远黎乡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影片用心讲述,还原了扶贫故事。影片中的村长、李红雨老师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看到影片中村长希望红雨老师留下来继续进行支教的那一幕镜头,看到村长眼眶中的泪水,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观看该影片,我了解到教育扶贫工作的不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面向未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润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海南昌江的教育扶贫,在观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令我非常的震惊。同样是生长在海南岛上,可我并没有意识到有一样一群生活在山区的孩子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得到保障。在看到城乡差距的同时我看到了那群黎族人民淳朴善良的心,他们待人真诚,信守承诺。影片中让我一度深受感动的一幕便是由于暴雨而导致山路不能通行时,村长像孩子保证信守诺言将老师送至目的地。我认为这种万众一心,坚守诚信诺言的精神在现当代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更多像李红雨老师那样真正的为了孩子们的发展着想的教师。而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我们,也应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为了祖国教育的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兰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海黎乡的动人故事,以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贫困黎乡带来的巨大变迁、给偏远山区黎族儿童命运带来的幸福美好的新未来。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是很辛苦的。不仅要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还要了解并融入当地民风。在支教的过程中,李红雨老师有想过放弃,但最后坚持下来,继续支教,并鼓励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去县城学习。进而,我想到了我们。我们,作为一名师范生,不仅可以在城市中当一名老师,还可以参与到支教中,为乡村振兴点亮星星之火。
屠菁菁
2021年12月12日晚,我院团委组织观看《穿过雨林》,这部以真实题材作为背景的电影令我印象深刻。影片讲述了因与父亲赌气决定来到偏远山区支教的教师李红雨与木棉花村的故事。当她来到这个贫困山村时非常不适应,便有了提早结束支教的想法,但是,看着孩子们天真纯朴的脸和对自己的喜爱与依赖,当她被村民热心的帮助和照顾,被家长们的肯定与支持,以及被村长渴望孩子们成材的坚定的教育初心打动时,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推迟支教,并开始更深地接触孩子们。在教育移民的号召下,红雨老师和村长一起努力推动村里的孩子走向大山,使孩子们变得更加勇敢善良,将孩子们的梦想变得更加有价值有意义。这让我想起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这些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指乡村支教教师)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冻。教育扶贫,重点扶智,只有将孩子们带出山里看看,才能更好的推动教育扶贫以及脱贫攻坚。结尾,红雨因救孩子心切而落水,阿琼开起了包子店,黎想在十五年后重返木棉花村成为一名教师,此时的木棉花村已经更加接近现代化了。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薪火相传,永不停歇!作为一名励志成为人民教师的青年,我也会把热血和青春挥洒在人民需要我的地方,用真正的爱去实现教育,去创造孩子们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梦想!
李欣蔚
2021年12月12日教师教育学院团委组织观看了《穿过雨林》,电影中的李红雨去黎族乡村支教,从开始到时的无奈不习惯想走到之后放弃和男友的理想留在这里教导学生,让学生们懂得用眼、用心去学习,让他们改变只是在小乡村里嫁人、种地的想法,鼓励他们走出去获得更好的教育。最后红雨老师英勇牺牲,感人肺腑。学生们长大后做肉包,买肉包给学生都是将这份教师的无私奉献的爱和未来的希望传递了下去。这部电影令我受益匪浅,深深地感动了我。
赵乃奇
12月12日我们团委学生会组织观看了穿过雨林这一部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海南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扶贫的故事。电影中的李红雨老师的精神令人感动,这部电影贯彻了扶贫先扶智的思想,旨在通过教育改变孩子们想留在大山里面的想法,红雨老师在分到山区职教的时候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因为舍不得孩子们而留在了大山里,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为教育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老师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我也希望国家的教育扶贫能够加大力度为山里的孩子们能够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
李昔伦
最动听的情话—孩子交给你了
烛光下李红雨老师的背影,暴雨中村长的奔跑……电影里的每一个红着的眼眶、每一只颤抖却坚定的手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中。
雨林中的那群简单淳朴的黎族人,是支教老师的到来,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现在想想天贵公所说的山洞里的宝贝是否就是那条通往县城的道路呢?短短的97分钟,小小的一个故事,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却也是无数人的幸福。不论是最开始的想要离开,还是后来的坚守,老师的眼中永远都有着孩子的影子,改变支教老师想法的应该就是那个从未改变的育人初衷吧!烛光未灭,初衷未变,那个放弃了爱人的她,如今正被所有人爱着。
杨景茹
很开心能够和大家一起观看《穿过雨林》的电影,这一整部电影都无比真实让我感动而动容,当乡村教育里的所有无奈与心酸的那一面被赤裸裸地揭开以后,我们就会更加明白支教老师的伟大。如同扶贫先扶智一样,改善乡村教育需要我们以新型先进的思想理念去带动和改变当地村民落后而陈旧的观念。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出农村,真正接触到这偌大而精彩的世界。而这世界上还需要更多的红雨老师与黎想老师。
通过本次观影,我进一步想到,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历史欠债较多,是我国整体教育的短板,而师资又是乡村教育的短板。“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人才与文化的振兴,都离不开教育的保障与支撑。目前我国乡村教育主要存在教学设施缺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流失、留守儿童数量多、家长观念落后、交通网络不发达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教育的经济投入不断加大,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正需要我国高素质教师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奔赴贫困农村山区。作为师范生,我们应该勇担使命,到祖国教育事业发展最薄弱的地方去。我们可以把自身学习的专业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创新的教育方法,帮助农村儿童接受更适合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社会输送正向能量。我们应该秉持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下乡支教”这一途径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为我国伟大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李虹桦
团委组织看了《穿过雨林》,电影《穿过雨林》以海南教育扶贫和教育移民为背景,塑造了在“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实施中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者的认真工作态度与美好的大义精神,那一句句“我想跟着去”“我们抬着去、我们黎族人最讲信用”是海南黎族同胞“信守诺言”优良品质,从每一个被塑造的角色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与教育扶贫和教育移民的巨大成效,正如小主人公的名字“黎想”谐音“理想”,教育扶贫的结果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的理想!相信会有千千万万个李红雨老师驻守在被扶贫的教育前线让在偏远地区的乡村孩子通过国家好政策,改变命运,茁壮成长。
贺玉金
团委组织观看了《穿过雨林》,电影讲述的是:昌江东南角的霸王岭腹地的王下乡,是该县最偏远贫穷的黎族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孩子们的教育成了一个大问题;但支教老师李红雨来到了木棉村,她的到来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在她不断地鼓励和帮助下,孩子们走出了大山,到县城读书,也因为她,调皮鬼—王黎想渐渐地不再调皮,找到了他一直想寻找的“宝藏”等等;不幸的是在一场大暴雨中,红雨老师为送生病的阿琼尽快回木棉村时,急流带走了她……电影很感人也很真实,其实让我热泪盈眶的是红雨老师,让我感动的不是她的牺牲,是她对待学生那颗既善良又真诚的心,也许我们以后可能没有她那么伟大,但我们可以学习她优秀的品质,认真且负责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同时向所有像红雨老师在扶贫教育前线的老师们致敬,谢谢你们的辛勤付出,点亮了孩子们未来的路。
刘雯
观看了《穿过雨林》,心里万般感触。
从村长的角度来说,他见过世面所以更知道走出去的重要性;所以他拼命挽留老师,希望老师能给孩子未来。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而这种不思进取的“习惯”才是教育中最可悲的东西,这种被禁锢的思想就是我们需要改变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唤醒。
老师的爱心和责任心贯穿了全片,以“雨”为名却逝于雨中。开头被景色吸引,结尾被故事感动。你所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在未来变成繁花。
甘昀哲
团委组织观看电影穿过雨林,我感慨颇多,一方面,我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感到难过,那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吃上肉包都是困难的事情,交通不便。另一方面,由于思想较为落后,人们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大多并不赞同,这也导致他们的孩子继续过着跟他们一样艰苦的日子。而支教的老师们,正潜移默化地改变这里,不仅是教育,还是思想。他们的默默付出正影响着这里的孩子们,帮助他们找到一个与更大世界沟通的渠道,让他们内心充满希望,向往光明。电影中的红雨老师正是如此,她舍小家为大村,也正是她的这份奉献精神,我们的扶贫之路才能不断向前。
吴丽香
今天看了电影《穿过雨林》,里面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海黎乡的动人故事,以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贫困黎乡带来的巨大变迁、给偏远山区黎族儿童命运带来的幸福美好的新未来。影片中的每个镜头都使我百感交集,特别是红雨老师在暴雨天背阿琼回去的场景,就算被河水冲击着,还是要拼命地护住大肉包,兑现对孩子们的承诺。“一声诺言,一生守候”便是这部影片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高唐瑛
我觉得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理解教育扶贫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教育扶贫是扶贫里面的重点,扶贫先扶志,教育移民是最有效的移民方式,通过教育移民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电影中的村长、红雨老师等人深知受教育的重要性,在国家提出教育移民时,通过自己的方式鼓励村里人让自己的孩子去到镇上、城里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做法给偏远山区黎族儿童命运带来的幸福转折。“党和政府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遵守诺言,扶贫帮困;黎族群众响应号召,一生守候大山。”“一声诺言,一生守候”,正是电影《穿过雨林》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吴珍珍
在2021年12月12号这天晚上,我们集聚在一起,去观看《穿过雨林》影片,影片一开始向我们展现了海南秀丽的热带雨林风光,优美的山林,弯曲绵长的河流。画面一转来到木棉村小学,学校里的设施设备极其落后,教室都很旧,连厕所都没有。影片中向我们展现了村长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不惜艰苦,挨家挨户拜访,劝说村民们。村长希望黎家孩子能走出大山,去体验城市不一样的生活。影片中最令人敬佩之一的是红雨老师,放弃和男友的梦想和承诺,甘愿多留点时间在山里教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孩子们的思想精神,让孩子们能去县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整部电影向不仅向我们展现了海南的秀丽风景和海南黎族文化,更向我们展现了海南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守信的品质和基层干部与教师的辛勤付出。
王欣欣
团委组织看了《穿过雨林》,这是一部关于海南小学乡村教育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
下乡支教的红雨老师,从开始的想走到后来真诚尽心尽力的教育孩子,想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我想她一定明白了教育的意义。还有尽职尽责的村长,质朴善良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从大山里走出去,又带着知识回到大山。
陆婉
2021年12月12日,很荣幸能有机会和教院其他团委成员一起观看一部有意义的电影。首先这部电影讲述一名支教老师在支教时发生的一些事。在这其中让我看到了支教的地方环境有多艰苦,电影中讲述了很多支教老师因为受不了那种艰苦的环境,都选择回去了。最令我感动的除了李红雨老师的行为,还有村长们不辞劳苦,苦口婆心,挨家挨户的宣传孩子去更好地方读书的好处。看到这里我觉得扶贫路上还需“扶志”。
同时,在这过程中,让我看到了支教的意义。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一个贫困孩子的生活,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呀。很多贫困孩子很可怜,他们励志种槟榔树,织黎锦。在他们眼中这可能是最好的职业,但这其中饱含辛酸,因为他们还未看见外面的世界。总之,此次观影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终身受益。
李朝勇
2021年12月12日,我看完《穿越雨林》这部电影,红雨老师这一形象使我有以下感想。
1.勤劳善良对一名要选择从事人民教师职业的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2.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承担责任非常重要”。3.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的对象要从身边开始,感恩的方式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并且去付诸行动,可以多替小伙伴分担工作,可以尽力把该做的事做得越来越好。4.做人不能忘本,记住家乡的好,记住别人给我的机会,让我做好自己,步入正轨。
岳雨轩
团委组织全体成员去观看《穿过雨林》,看完后,我深受震撼,故事情节非常感人,我非常感动,甚至哭了好几次。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海南,我也希望有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遇到像红雨老师那样的人,能够无私奉献,不放弃那些孩子,能够忍受住艰难的环境,把青春献给教育扶贫事业。“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教育一旦匮乏,人们的思想就会落后,精神层面就跟不上去,
作为一所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我也非常想成为像红雨老师那样的人,将自己无私奉献给教育扶贫事业;同时,我也非常希望,每个受过教育扶贫的孩子能够像王黎想那样,再回去将自己所受到的再反馈给家乡!
苟荣兰
在听到《穿过雨林》时,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剧情,我本来看见教育扶贫四个字时就觉得可能会很无趣,直到今天看了之后,我认为它超乎了我的想象。影片截取了支教老师李红雨在木棉村支教生活的几个片段。但最令我感动的,是村长求李红雨老师留下来的片段,给了村长的面部一个特写,那双湿润的眼睛满含着希望与期待。希望支教老师能够留下来,期待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我认为它胜在了它的剧情,在海南这片土地上,这部影片有着更深的情怀。它侧重于海南的乡村教育,扶贫教育。孩子们因为见识的浅薄没能见识到世界的广阔,这使他们走出大山变得困难,但老师却没有放弃他们,坚持不懈地为他们着想。而她的牺牲也成就了这些大山里的学生,在这个村落留下了一个个身影,留下了一个个希望!希望我未来也像李红雨老师一样,为孩子们的纯真笑容而高兴,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
何小琪
《穿过雨林》这部影片讲述了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启动后,小主人公王黎想、阿琼等黎族孩子,在支教老师李红雨不断地鼓励和帮助下,走出大山,到县城读书。王黎想最终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并回归家乡任教,继续改变其他孩子的命运。而李红雨在支教过程中,从最初想放弃到坚守岗位,以及和黎族学生们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感人的故事。
邵荣虹
2021年12月12日,团委组织观看了《穿过雨林》这部电影,感触挺深。这部影片主要讲的就是贫困木棉村里教育的故事,红雨老师是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到这里进行支教,她看到了落后的乡下,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后却又选择留下来帮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看看世界;村长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孩子们到县城里去上学,常常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尽管被无数次拒之门外,却也想为了孩子努力一把。在脱贫的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贫困的地区就是靠着这样一群又一群的教育者、管理者渐渐在经济、思想上脱贫。
王博
今天团委组织观看《穿过雨林》,让我有很多感触,故事主要讲海南昌江一个贫困地区,他们交通不便,一下雨就会把桥冲断,道路不通,那些学生连吃上肉包子都是一种奢望,一个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红雨老师从城里来,不断克服一些艰苦条件,断电,壁虎,上厕所等等,她鼓励孩子去县城,村长也响应政策,不断的去说服家长,他们的观念都保守,孩子的梦想只是种地打猎,在老师的坚持下,打动了家长,但最可惜的是老师为了救孩子而落水,特别惋惜。但是看到15年后,那个贫困的乡建起了小学,图书馆,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阿琼开了包子铺,黎想考上了硕士,回到木棉乡当老师,让我们感触颇深。我们更加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奉献,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志建
影片真实还原了下乡的教育状况,故事情节非常感人,我看哭了好几次。影片中,村委会主任挨家挨户宣传教育扶贫移民政策时碰壁的片段,就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因为地处大山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前很多孩子被困在大山里出不来。最后红雨老师英勇牺牲,感人肺腑。学生们长大后做肉包,买肉包给学生都是将这份教师的无私奉献的爱和未来的希望传递了下去。这部电影令我受益匪浅,深深感动了我。
黄琬迪
开头便是海南昌江木棉乡的美景,不禁让人感到美好。整部电影展现了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的思想,都困在那座大山里,这不仅体现了扶贫工作的迫切需要,更体现出了教育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东西。
其中令我眼眶湿润的便是村长在跑过一家又一家的人,为大家讲述教育移民的好处与重要性,但并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他的无奈,他的急切,他想让大家脱贫的心情令我无比动容,他喝着酒,为大家封闭的思想感到无奈,眼眶含泪却始终没流下来的样子令我眼眶也不禁湿润。主人公李红雨在了解到了木棉村的状况后从想提前结束支教时遇到自己愿意主动留下的行为是令人敬佩的。而就读小学教育专业的我以后也要成为一名老师,希望我能像她一样有责任心,教好每一位学生。
吴闽
团委组织观看了《穿过雨林》,其实感受特别深。首先整部电影最让我大受震撼的是村长那句“别让孩子永远困在大山”,这不禁让我想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是贫穷的。电影中开始村民和孩子不仅是物质贫穷,更是思想上的贫穷,他们也没有摆脱贫穷的思想,认为这样在大山也是好的。所以为什么电影中讲到每年国家都会给他们贫困金,但就是摆脱不了贫穷的原因在此。然后就是村民救李红雨老师以及李红雨老师为了救阿琼而被大水冲走,村民救了李红雨老师没有收她一分钱,而李红雨老师后面也留下来继续教他们,虽然她开始有想过走,但她想到深山里的孩子们,她舍不得放下他们,他们之间的师生情已经不可磨灭,这何尝不是教师的一种荣幸呢。后面李红雨老师被大水冲走时有一个细节,她手中死死抓着那些包子,那些肉包子象征着孩子们的梦想,她希望能守护住孩子们的梦想,以及后面出现的肉包子呼应了这个点,王黎想回乡村教书,完成了他当时小时候说的那句“请大家吃肉包”。这不仅仅让我看到了深山孩子的贫穷,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教师的伟大,不在乎贫穷而无私奉献,带领深山孩子走出大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用爱和奉献,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
王丽君
看完《穿过雨林》后感触非常之深,身为海南本地人的我,看完这部电影,真的感同身受。心中五味杂陈,从影片的开头泪目到影片结尾……最真实不过那几句“城里来的待不了几天就得走”“下雨路给淹了,上不了学”“我们山里孩子从小缺少管教,不像你们城里孩子守规矩”,这几句话真的丝毫没有夸张的描述,甚至比起真实事件来说会更加轻描淡写些。
乡村教育道路的艰辛,是我们远远无法想象的,真实事件也会比影片中所展示的更加令人心酸。影片中的红雨老师,因为和家里人赌气而选择下乡支教,刚来的她或许没有想象到,她所支教的背景不如她所愿地那么美好自由。红雨老师所面对的,是信号不好,不能常打电话;是没有厕所的生活环境;是一群顽皮难管教的学生;是肉类食品匮乏的生活条件;是住着晚上睡觉都会被蚊子咬醒的宿舍……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红雨老师坐在窗台前冥想着,心情有些许复杂,或许那时的她,会想:为什么我会到这个地方来?了解了当地恶劣教学环境的她不是没想过要走,而至于她为什么最后没有走,或许是为她患了“疟疾”时木棉乡的父老乡亲和她学生跋山涉水送她去医院而感动;或许是听见护士说担架抬过来医院“三块钱一斤”而感到心情复杂;或许还因为她学生雨里表达出对她将要离开难过的而感到不舍……但我想,她大概是为了木棉乡的教育而没有离开的吧,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红雨老师用她的努力甚至是生命,拯救了木棉乡的贫困教育,她完美地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美好。
幸运的是,那帮大山中的孩子真的“穿过了雨林”,走出了深山去成就自己。更幸运的是,我们有教育工作者和扶贫干部的教育扶贫决心,更有国家和党不放弃一个贫困县的响亮扶贫政策,所以身为受教育者的我们,如今还得以在受教育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且进步着。
吕祎明
这是一部让大家知道扶贫的迫切性与教育的重要性的一部电影,同时也让大家知道黎族人民信守承诺的重要品质,这次观看实在令我受益匪浅。
开头李红雨老师很好地认识到了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的问题不是贫穷,而是没有想走出大山的念头,这也是许多贫困地区所面临的问题,这也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是要让大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只局限在那座大山里,走不出去。李红雨老师上的地理课让孩子们知道每次为了上学而要走几小时的路的木棉村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也只是小小的一个点,告诉同学们要走出这个小小的地方。而影片的结尾李红雨老师为救班里的学生最后被湍急的河流冲走而丧失了性命,真的非常感人,为了学生而放弃自己的性命,令人难以忘记,哪怕是十五年以后,也依然不会忘记她的好。从今往后,我更要好好学习,当一个好老师,教导好学生们。
谭柳怡
2021年12月12日晚我院团委组织观看了《穿过雨林》,这是一部以教育扶贫与教育移民为背景,展现海南教育移民这项造福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的扶贫工作的电影。影片中因与父亲赌气从而决定来支教的教师李红雨从一开始对艰苦环境不适应,想要离开,到后面了解木棉村的情况,选择留下来继续传授知识,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享受更好的教育从而得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木棉村的命运。村长也积极响应教育移民政策,挨家挨户宣传,劝说家长让孩子走出大山,去外面接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教育扶贫是扶贫里面的重点,扶贫先扶志,而教育移民恰是其中最有效的移民方式,正是通过这个方式才得以让大山里的孩子穿过雨林,走出大山。
王秋玲
电影《穿过雨林》将一段发生在海南偏远黎乡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地处昌江东南角的霸王岭腹地,曾是该县最贫穷的黎族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15年来,有超过900人走出了大山,140多人圆了大学梦,其实每一个人出生都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既然来到这个世上,要给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感触影片中的李红雨,作为支教的一员,牺牲了自己,点亮了孩子心中的希望。
王秀美
2021年12月12日晚上,教师教育学院团委组织观看了一部关于教育扶贫的影片。电影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海南昌江县木棉乡的自然风光,山好水好景好,然而画面一转,便与木棉小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里艰苦的环境,教育的落后,家长观念的守旧,给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正是由于有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着像李红雨、村长、天贵公等人一样的一群群基层教育扶贫先驱者,才看到了15年后木棉乡发展的变化。
木棉乡穷,为什么穷,原因找到了。就是教育,教育移民让孩子有了学习的机会,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当那些孩子们学成归来后,又将自己的热血撒在木棉乡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今后,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老师,我们更应该做到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学习李老师的教育精神,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星星点灯,缀满星辰。
吴雨婷
《穿过雨林》以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镜头语言展现海南十五年如一日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给贫困黎乡带来的巨大变迁、给偏远山区黎族儿童命运带来的幸福转折,同时展现了多样的海南热带雨林风光,并以海南教育扶贫和教育移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海黎乡的动人故事。教室教育学院全体团委学生一同观看,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倪月杰
在团委组织观看《穿过雨林》,感触颇多。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大学生李红雨到木棉乡支教,进行教育扶贫的故事。李红雨老师用自己的真心和真实行动转变了家长们和孩子们的观念,让他们知道,不应该只是一辈子甘愿在山里待着,而应走出大山,去到外面的世界。李红雨老师面对艰苦的条件,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之后的逐渐习惯。面对调皮的孩子,从一开始的生气到之后的用变魔术的方法征服。调皮的孩子,从欺负李红雨老师到老师生病归来时的开心雀跃,这无不体现着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老师。同时村长也为了教育扶贫工作努力着,他挨家挨户的进行宣传和劝导,但是却受到村民们的嫌弃,即使这样仍然抱有希望。电影的最后,木棉乡变得越来越好,主人公王黎想也带着自己的才识回到家乡进行支教。
在如今,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仍然有很多像木棉乡的地方,我们以后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支教中要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才识去帮助孩子们。
田洋
影片讲述了海南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通过教育使孩子们走出大山,最终实现脱贫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红雨老师,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她用自己真诚善良的心对待孩子们,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书籍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自费购买了许多旧书;为了及时救助生病的孩子,最终牺牲了。
红雨老师的形象也正是许许多多扶贫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奋斗在扶贫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为脱贫而奉献着;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那些像王黎想一样的大山的孩子才能走出大山。
何远金
12月12日,我们团委组织了学生会观看这一部有着特殊原因的影片,电影主要是讲述了乡村支教的现状,教育扶贫的故事,电影中的红雨老师一步步克服环境,克服自己,最终为救学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种种事迹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的可贵和教育工作的艰辛,这也是现实中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现状,生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木棉乡,我们应该一起携起手来,努力为教育扶贫的工作出一份力!
陈应航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支教的感人故事,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奉献情怀。剧中的李红雨老师的奉献情怀、吃苦耐劳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现在这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乡村振兴更要乡村教育振兴,这就需要更多的老师投入到乡村去,在乡村教师这一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影片也让我认识到,成为一名老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永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梁记波
通过观影活动,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我引用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一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大计,脱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脱贫。精神富足,物质充足,才是我们真正的共同富裕。最后,用一句话来作为以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勉励:愿历经磨难,仍不忘初心,仍矢志不渝,仍全力以赴,仍满心欢喜!
谭欢
2021年12月12日晚,教院团委组织观看电影《穿过雨林》,影片讲述了一个支教老师的蜕变和一个乡村的演变,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乡村教育的艰辛,真实事件也许会比影片中所展示的更加令人心悸。影片中红雨老师,因与父亲赌气支教,她所支教的背景不如她所愿地那么美好自由。红雨老师面临的是一系列糟糕的环境。乡村的贫穷、孩子的淳朴、村长的挽留,她还是毅然决然的留在了村子里。最后,为救一个孩子,红雨老师死在了洪水中。在后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当初的那个叫做王黎想孩子,学成归来,建设家乡。教育事业需要红雨老师这样的人,也需要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的前仆后继,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样教育事业的发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刘储瑜
和大家一起去看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受到了流转于众人之中的那份感动与沉默。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支教老师李红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山间的孩子们共进退、同成长,最终为保护孩子们而牺牲的故事。身为一名小教专业的学生,我感到了李红雨老师在做出抉择时的艰难,如果是我在那个远离家乡与曾经的一切的环境下,我能做到李红雨老师这样吗?我从这个电影学到了应当下定怎样的决心,并要担负起每个学生的责任,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
王康杰
本篇故事,讲的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师范生来到海南的黎族贫困山区,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引领学生走出大山,打破了山区孩子走出去的屏障。片中的李红雨老师的精神是伟大的,从刚来时的各种嫌弃与纠结,到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临死前,还抓着给学生的大肉包,那是学生的梦想与期盼。红雨老师的这种精神应该被学习继承下去,这样乡村的孩子才能真正的走出大山,实现贫困山区的真正脱贫。
明珠
《穿过雨林》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县里派来的支教老师李红雨在木棉乡小学支教的事,也侧面反映了一个乡村的演变。(从精神、物质的贫穷到精神、物质的丰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处是,电影人物王黎想去向天贵公询问“宝贝”,而天贵公说:你所找的“宝贝”一直在你身边,你要用心去找,而非眼睛。没错,在乡村支教,教的不单单是书本知识,更是一种意识上、精神上的知识。像李红雨老师这一类为教育事业献出贡献的人,他们让孩子们有走出大山的希望,为“教育扶贫”作出一份力量。
李思源
电影讲述了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到乡村支教的故事。李红雨老师本是和父亲赌气来到木棉乡小学,面对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都比较落后的乡村小学,李红雨老师尽管在中途有想过放弃,但被村长的一番话所打动,她最终毅然决然地留在木棉乡支教,鼓励学生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甚至在教育扶贫与教育移民中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村长的一番话也深深打动了我,许多家长都不支持让孩子去县城上学,村长就挨家挨户的劝说,改变家长们的传统观念、传统思想,让孩子们去外边接受更好的教育。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教育扶贫的重要与不易,走出大山必须要穿过雨林。
陈美蒨
12月12日我院团委学生会组织观看了这部教育扶贫题材电影,这部电影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海南十五年如一日的教育移民这项扶贫工作给贫困黎寨带来的巨大变迁,给偏僻地区黎族儿童命运带来的幸福转折以及海南黎族同胞“信守诺言”的核心价值观。
在电影中主要讲述了前来支教的红雨老师在落后至极的黎家乡村中从最开始的满腹委屈想要放弃支教到后来愿意留下并用爱与包容打动学生并带领着学生们改变原始观念,树立崇高理想,最终走出大山成为了一个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而她自己却在支教途中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的故事。深刻体现支教工作的艰苦与不易也体现出了“扶贫、扶志与扶智”相融合的重要意义,以及海南黎乡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开拓进取的暖心情景。
杨蕙宁
在这部电影中,讲述了城市里的大学生红雨老师去乡村支教,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改变村民、孩子们守旧落后的观念,倡导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艰苦的环境下,红雨老师没有退缩,而是坚定信念,倾尽所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惜放弃个人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孩子们的新世界打开大门。扶贫先扶志,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没有知识就会没有财富的这一现实问题,安于现状,不善改变。但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彻底解决了乡下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让这些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结束了没有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历史,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影片通过讲述教育故事,生动阐释了教育移民和教育扶贫的伟大意义。
林柳彤
当支教大学生李红雨来到昌江木棉乡小学时,她没有想过这里环境如此破旧,孩子们要自己做饭,连厕所都没有。作为一个老师,她很疼孩子们,也想过放弃和离开孩子们,但是当她看见老村长泪眼婆娑地求她流下来时,她犹豫了,心软了。后来她突患疟疾,村里的人不顾大雨滂沱抬她下山看病,被黎家人的善良所感动,也看到孩子们渴望得知识那迫切的眼神,决定留下来三个月。却未曾想着一留就成了永恒,她因大雨倾盆失去了生命。电影刻画了一个为乡为民的老村长,一个不远千里,来到贫困地区支教的女大学生。“一家穷不是真的穷,一家富也不是真的富”老村长所言极是,要想发展,先抓教育。教育是国之根本。电影也真实反映了海南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具有一定的人文气息。也体现了乡村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展现了黎家人善良勤劳,质朴无华的品质。小小的人物体现了大大的不平凡。为了国家的教育扶贫,还有许许多多的乡村教师坚守岗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李思杰
映入眼帘是一幅青山绿水图,自然环境孕育出人杰地灵,乡土田园景观闪过眼帘。孩子们所追寻的古龙洞宝藏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这种精神贯彻始终。无论是后续中红雨老师激发孩子们对于大千世界的好奇,并且推动孩子们走出大山,这或许就是一名人民教师对于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到了最后黎想最后意识到李红雨老师才是自己最好的宝藏。
在我印象中开头一句话:黎家人不骗人。这句话也是一份坚守的精神,无论是村长脱贫致富的言语,还是李红雨老师后面坚定自己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话语,最终红雨图书馆的建立等等,这些都展现着一种“一声诺言,一生守候”的坚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