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校地合作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5月28日组织全体教师赴海南中学澄迈附属小学,开展以“儿童情绪教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围绕应用心理学系挂职教师李梦瑶的二年级情绪调节公开课展开,通过课堂展示、教学研讨等环节,探索心理健康在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

公开课现场:趣味互动引导儿童情绪管理

在公开课上,李梦瑶老师以《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故事为切入点,通过色彩鲜明的动画课件、情绪卡片分类游戏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二年级学生识别“快乐、愤怒、悲伤、害怕”等基础情绪。课堂上,李老师设计“情绪温度计”互动环节,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不同情绪状态的生理反应(如愤怒时握紧拳头、快乐时手舞足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情绪与身体的关联。针对低龄儿童注意力特点,她还引入“深呼吸魔法瓶”实操练习,通过摇晃装有亮片的透明瓶并观察亮片沉降过程,具象化演示“情绪冷静”的调节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先暂停、再呼吸、后思考”的情绪管理三步法。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达100%,累计生成23例个性化情绪表达案例。
深度教研:多维点评助力教学优化

课后,应用心理学系全体教师与附属小学教师团队开展联合评课。心理学系主任陈晓凤老师从发展心理学视角指出,课程设计精准对接7-8岁儿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通过“具象化工具+情景化体验”突破抽象概念教学难点,但建议增加“家庭情绪管理延伸任务”,形成学校-家庭协同教育闭环。附属小学德育负责老师肯定了“游戏化教学”在情绪教育中的实效性,同时提出可结合校园欺凌预防等真实场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提升情绪调节策略的迁移应用能力。青年教师代表林蕙思老师则分享了将正念训练融入低年级情绪课程的创新思路。此次评课累计收集12条改进建议,涵盖教学目标分层、案例本土化开发、跨学科融合等维度,形成《情绪教育课程优化备忘录》供后续教学参考。
校地协同:构建心理学实践教学共同体

本次教研活动是应用心理学系“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服务融合的重要实践。据陈主任介绍,李梦瑶老师作为首批赴附属小学挂职的心理学教师,已累计开展8次儿童心理辅导课、4场家长情绪管理工作坊,其主导开发的《小学生情绪工具箱》校本课程已进入试点应用阶段。未来,双方将以“儿童心理发展支持”为核心,共建“教学实践-课程研发-个案追踪”三位一体合作机制,计划年内完成《海南地区小学生常见情绪问题图谱》调研,推动心理学专业理论成果向基础教育一线转化。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现了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专业价值,更通过“课堂实践-深度研讨-成果转化”的闭环模式,为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合作范式。应用心理学系陈主任表示,将持续深化“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助力构建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文/图 林蕙思 审核/陈晓凤 王河滨 杜益文)